English

到18世纪的咖啡馆坐坐

2001-04-12 来源:光明日报 梁枢 我有话说

打开科塞的《理念人》,迎面飘来一股咖啡的香味。

我为之怦然心动。在飘洒的香意中,科塞笔下的18世纪变得亲切起来。

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产生于18世纪,他们是在咖啡的哺育下长大成人的。

当时出版的一本小册子,对18世纪咖啡馆里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述:“如果你喝的是一杯混合饮料,你的伙伴也是如此。因为人人似乎都是平等派……,不在乎地位和等级。所以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愚蠢的纨绔子弟,一个可敬的法官……,一个举止得体的公民,……一个流浪的扒手,一个非国教牧师……,所有这些人都混在一起,组成了一个不成体统的大杂烩”。

咖啡馆的主人用墙上的“顾客须知”纵容着这种杂乱:“欢迎绅士、商人和所有人光临,相聚一堂,莫怕失礼:此处不设上坐,以省去你的担心。阁下尽管随便入坐,纵有贵人驾到,亦不必起身退避”。

这是一个思想表达的场所。成吨的咖啡被客人们挥霍于各种高谈阔论之中。咖啡,这个在17世纪还被欧洲人称为“黑如煤烟,味道也和煤烟差不多“的东西,到了此时,整个欧洲都离不开它了。它成了思想的兴奋剂。几杯咖啡下肚,新鲜刺激、大胆妄为的言论便从嘴边蹦到桌上,又从桌上蹿到地上,随即便兴奋地跳起舞来;等级观念、阶级成见很快便被驱赶到地板的缝隙里,头都不敢抬一下。

从咖啡文化史上可以查到这样的记录:伏尔泰在著名的普罗柯布咖啡馆一次要喝下40杯咖啡,蒲泊、斯蒂尔、爱狄生在咖啡馆里一呆就是六七个小时。

在咖啡馆里,每个人都可以检验、放弃、改变和传播自己的观点,在这个过滤过程结束时,就会产生某种有凝聚力的群体观点。于是一部实用的新兴阶级道德新法典,一种新的美学观和文学鉴赏标准,以及许许多多的新观念、新思潮,带着浓浓的“煤烟”味诞生了。在咖啡香味的诱惑下,文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藏书室,一次次面对面地与公众交流和对话,从文本到文本的治学传统因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。在这里,大家有什么话都当面说,文人相轻的痼疾受到冲击——也争了,也吵了,也对骂了,大概内心里所剩下的就只有对对方的尊敬了。讨论中一种新的共同标准逐渐形成,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尺度。而在咖啡馆时代之前,标准一直是由贵族或宗教中的精英人物制定的。

咖啡馆铲平了等级,为形成共同观点和公众舆论作出贡献。它是知识分子的孵化器,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学校,而这样的学校,仅在当时的伦敦就有2000多家。

喝足了咖啡,走在大街上,人们目光炯炯,踌躇满志。旧世界已经被咀嚼得粉碎和咖啡一道咽进肚子里了。这些用新思想武装的新人类——理念人的血管中,奔腾着创造的欲望。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了:

18世纪中叶,作家摆脱了贵族庇护人的控制,第一次成为独立自主的职业文人。

与此同时,第一次出现了图书市场。

1740年,第一个流通图书馆在伦敦开业,到了18世纪末,大约1000家图书馆星罗棋布于全国。

也是在这个世纪,科学社团广泛建立,使科学事业制度化、合法化,赋予科学及科学家们以前所未有的尊严和地位。

……

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,顺理成章。工业革命延伸了人的肢体,而新文化环境的建立则延伸了人的思想。于是,世界变小了,人类长大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